江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作
近年来,江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惠民亮点频频,不断激活侨乡文化资源,倾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为人文5邑的华章添新彩。
打造文化发展新高地实行4馆整合
江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4馆整合建设工程是江门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落实国家、省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发展战略和《珠三角计划纲领》的迫切需要,对江门市文化名市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自肯定4馆整合提升项目以来,江门市文广新局就将其作为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与相干单位紧密配合,狠抓落实,高标准完成前期计划,稳步推动项目建设。
彰显改革活力文化执法放权
7月18日,江门市文广新局与蓬江区、江海区政府举行文化执法事权下放交接仪式,标志着市级文化执法机构简政放权进入最后阶段。作为市本级和蓬江、江海区事权财权调剂框架内的重要内容,文化执法放权,顺应了文化市场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基层文化产业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彰显改革活力,是江门市文广新局体制改革促发展的重要布局。
从政策研究到职能划分,从改革动员再到事权落地,为真正落实好文化事权下放,江门市文广新局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成立了2个工作组,前后召开10屡次会议,针对事权下放、职能交接等工作出台了3个方案,今年7月底,江门市文广新局分别和蓬江、江海区政府签订了文化执法事权下放协议,明确了蓬江区7月底开始行使文化执法权、江海区明年3月开始行使文化执法权,事权下放工作顺利完成。
为了让蓬江、江海两区相干部门能尽快进入角色,让他们对下放的事权接得住、管得好,江门市文广新局落实定点帮带政策,强化业务培训,实行分类指点,组织以案代训,建立随访制度,有效提升了基层文化执法者人员的执法能力与素质,切实保障了放而不乱,稳步过渡。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落到实处文化惠民树品牌
文化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逾额完成任务、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以四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为主要载体,推出社区图书馆、图书馆、中国(江门)华侨华人多媒体资源库、基层文化艺术辅导点等品牌文化惠民项目,以满足大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江门市文广新局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落到了实处。
以电影艺术为例,全市公益电影每一年放映13373场电影,农村电影12540场,东湖广场每一年放映电影100场,同时把电影送到外来工集中的厂企,活跃外来工文化生活,送电影进工厂733场。另外今年下半年起增加在5邑华侨广场、长堤广场各放映公益电影50场。
随着群众文化修养的提升,传统的量化普及模式已没法满足百姓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为此,市文广新局又通过建立艺术干部与业余艺术团队挂钩辅导制度,帮助业余团队提高艺术水。同时,白癜风原因还积极推动市粤剧团配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需要,投排了5个有关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的折子戏,送到各市区和基层单位,为基层大众送去丰盛的粤剧大餐,余阳丽等粤剧名角的加入,更是让许多普通戏迷大呼解渴,意犹未尽。
市文化馆新建立的文化志愿者艺术团,则成为大众文化建设的1大新亮点。从豪情广场大家唱(跳)到东湖广场文艺舞台的周末大舞台;从市文化馆的周末艺术沙龙到参与市文化馆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该团以良好的艺术水准,饱满的艺术豪情,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新力量。
宏扬侨乡传统精神保护历史文化遗存
江门5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9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开平碉楼和梁启超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公布点1767处。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个(开平市赤坎镇)、历史文化名村2处(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2个(台城老城中心区和台城西宁街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处(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台山市斗山镇浮月村),和各类博物馆9家(含公共博物馆6家)。
近年来,江门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公道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通过文物普查、积极保护抢救、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依法管理等有效手段,切实加强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发扬侨乡传统精神内核。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场日活动在脸上长白癜风江门举行,江门市文广新局正在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甘化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建设完善、长堤历史街区文化内涵发掘等大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