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肿物是皮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来源于皮肤、皮肤附件及皮下组织等浅表软组织的肿物,包括脂肪瘤、皮脂腺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血管瘤、色素痣、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等。这些肿瘤好发在面部等重要部位,对它进行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由于头面部有多个器官聚集,若手术切除或修复不当常会造成颜面部单元结构的破坏、扭曲、变形。因此,术中既要考虑完整切除肿瘤组织,还要兼顾术后外形,达到最佳的美学效果。切口类型分析一般设计梭形切口的长度约为宽度的3-4.5倍,顶角小于30度时可以较平整的缝合而不至于产生明显的“猫耳”畸形。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要么以增加切口长度来减少“猫耳儿”畸形,要么以增加畸形来缩短瘢痕的长度。如何减少正常组织损失、减少继发畸形、减少瘢痕是整形外科的一些基本问题。正因如此,在临床上,设计了针对这类问题的改良“弧梭形”切口。由图可知,相同面积大小的一个肿物,瘢痕的长度和切去掉正常组织的面积有一个很明显的比较。弧梭形切口特点⑴两端的顶角锐利,有效地避免“猫耳”形成,而且切除的正常皮肤少,伤口短;⑵设计上切口两边均等平衡,曲线平滑,便于操作;⑶两端保留的弦形组织类似舌状皮瓣,由于皮肤的粘弹性作用,可以起到纵向补偿横向的作用,从而减小中央部分的张力;⑷切口两端距离与宽度比例为2.:1,小于传统梭形切口的不少于3:1长宽比;⑸缝合后所形成的中间略直两端略曲的“S”形线,更符合面部等皮纹走向。当然,这个方法仅是提供一种思路,具体应用时需根据个体及部位弹性等差异,略加修正,但其根本目的是把瘢痕的长度、切除的组织量放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我们也常设计局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创面,达到功能和美学的最佳效果。典型病例病例一:患者面部巨大黑毛痣,切除后运用美容整形缝合技术,使切口痕迹与皮肤纹理方向一致,达到良好的治疗及美容效果。病例二:患者左侧颞部色素痣,因病灶较宽,切除后不可直接拉拢缝合,采用局部皮瓣旋转修复组织缺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及美容效果。病例三:患者鼻尖部基底细胞癌,采用皮瓣修复病灶切除后皮损创面,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形态效果满意,局部无扭曲变形。总之,面部较其他部位有美容和功能上的特殊性,故多采用局部皮瓣对面部皮肤缺损进行修复,以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任何面部轻度组织缺损与畸形都会对患者的容貌形成较大的影响。因而,对于面部皮肤肿瘤,其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难点,不仅仅是缺损覆盖,更需要考虑重建后的美容效果,达到功能和外形美学修复的完美统一。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