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ithlioidhmangiondothlioma,EHE)是一种极少见的、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血管间叶肿瘤,其生物学行为是介于经典型血管内皮瘤(交界性肿瘤)与经典型血管肉瘤之间,为恶性肿瘤;以四肢软组织、肺、骨、脑、小肠等部位多见;原发于肝脏的罕见,发生率0.1/10万,占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1%。关于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超声特征的研究,国内外都很少报道,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非常困难;HEHE虽为恶性肿瘤,但其预后较其他肝脏恶性肿瘤好。
一
临床特点
1、发病原因:
HEHE发病原因及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外伤、口服避孕药、氯乙烯的暴露、酗酒及病毒性肝炎等因素有关。
2、发病人群:
好发于成人,尤其好发于30-40岁的女性,文献显示男女之比约为1:3-2:3,平均年龄41.7岁。
3、临床表现:
患者一般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数为偶然发现,可能有右上腹隐痛不适、肝功异常、体重减轻等一些非特异性的表现,常规血液生化指标一般无特异性的阳性发现,偶可见碱性磷酸酶、转氨酶等指标升高;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CA等一般正常,少数文献报道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二
病理特点
HEHE在镜下由上皮样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组成,胞质内血管分化形成胞质内管腔,内含红细胞;外周的肿瘤细胞增殖活跃,为富细胞区;肿瘤中央为富含纤维的少细胞区,内含有粘液性或致密纤维性基质,随着病变进展,因血供减少,中央基质成分逐渐退变,形成硬化区或钙化。免疫组化:内皮细胞标记物VIII相关因子及CD34、CD31多为阳性。
三
超声图像特征
在影像学上,HEHE可分为单结节型、多结节型及弥漫型3类;在常规超声上主要表现为肝内多发弱回声肿块,以肝右叶发生多见,多分布于包膜下;多数病灶内部回声均匀,少数内部见钙化形成;病灶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多数形态规则,较大病灶融合后可不规则;少数病灶周边可见弱回声“晕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特征性表现。
在超声造影(CEUS)上,动脉期HEHE多表现为环状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低增强,符合恶性肿瘤的强化模式,与肝转移性肿瘤CEUS表现类似,两者不易鉴别。
四
病例
1患者女,40岁超声表现:
左右肝内查见多个弱回声团块及结节,较大位于右后叶上段,大小约2.8x2.3cm,部分边界不清楚,形态较规则,超声造影后,病灶动脉期呈环状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低增强。
诊断提示:
肝脏多发实性占位,结合超声造影考虑多为转移性肝癌。
病理诊断: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恶性)(多发性)。免疫组化:CD31(+)、CD34(+)、Fit1(-)、两处ERG(+)、PCK(-)、CK19(-)、EMA(-)、hpa(-)、HMB45(-)、GS(-)、Ki67(+,约8%)。
2患者女,56岁超声表现:
左右肝内查见数个弱回声团块,较大位于右后叶,大小约8.3x7.0cm,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部分内见片状强回声,部分内见点状血流信号。
诊断提示:
肝脏多发实性占位:Ca?
病理诊断: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免疫组化染色:PCK(-)、EMA(-)、CD31(+)、CD34(+)、ERG(+)、8因子(+)、Hpar(-)、HMB45(-)、MOC31(-)。
五
鉴别诊断
1、转移性肿瘤:
肝脏转移性肿瘤大都有原发肿瘤病史;在常规超声声像图上,因原发肿瘤的性质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回声类型;病灶周边出现“声晕”的比例更高;CEUS时,虽然HEHE及肝转移性肿瘤在动脉期均以环状高增强多见,但我们发现,前者病灶增强后开始廓清的时间更多晚于后者,可能有助于二者的鉴别。在实际工作中,仅依靠影像学表现鉴别还是比较困难。
2、肝内胆管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多沿着胆管走形生长,病灶形态多不规则,边界多不清楚,周边多可见扩张的肝内胆管,或包饶着胆管生长;更容易早期发生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更多见。但是针对不典型的病例,它们之间的鉴别诊断还是很困难。
总结
HEHE在超声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常规超声主要表现为肝内多发、形态规则的弱回声肿块,多数病灶分布于肝包膜下;CEUS的动脉期多表现为环状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为低增强。因此,当发现肝内多发弱回声肿块时,尤其是中年女性,除了诊断常见病外,还要考虑到HEHE的可能,此时,CEUS有助于进一步提供鉴别诊断的信息。
温馨提示:
华西超声现已开通留言功能,点击右下角写留言,把您的想法告诉我们吧:)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网络责任编辑:潘非快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