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成人的一片弃肝,通过移植让6岁女童获得新生。这样“脑洞大开”的手术方案,什么样的医生才能设计得出?!
作者:陈培
来源:“海上柳叶刀” 今天要和诸位分享的,是一例堪称“异想天开”的手术——世界首例“利用切除废弃肝脏移植”手术。
这例手术方案的设计者和最后实施者,医院的樊嘉、周俭教授率领的肝外科专家团队。
樊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院长。
6岁的患儿彤彤,出生1个月后即反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周身瘙痒,脾脏巨大,总胆红素最高时约为正常值的23倍,白细胞和血小板则严重下降至只有正常值的三分之一。
几年下来,父母带彤彤四处求医,最终确诊为先天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肝功能不全,唯有肝脏移植才能挽救生命。
迟迟等不到供体,彤彤的家人决定采用亲属供肝来实现移植,但彤彤父亲肝穿刺病理显示肝细胞有淤胆、不能供肝,而母亲因为甲状腺功能低下也不能作为供体。
一家人几近绝望之时,医院郑珊、陈功教授向他们推荐了与医院肝外科团队。
在肝外科医生和患者眼里,肝脏就是生命,可是去哪里寻找健康的肝脏呢?
家属忧心如焚,专家团队也在绞尽脑汁……
与此同时,43岁的周女士已被肝脏良性肿瘤困扰3年,由于近期检查发现她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明显增大,她决定接受手术切除。
鉴于周女士的肝脏肿瘤直径达6.8厘米,“驮”在直径3厘米、管壁很薄的下腔静脉上,四周又紧挨左肝叶和第一肝门,为了充分显露及手术安全,樊嘉、周俭教授为其拟定的方案是“肝尾叶+左肝切除术”,切除的肝组织可占总肝量的25%-30%。
按惯例,切除的这么大一块肝组织,除了取一小部分做病理切片之外,其余的只能作废弃处理。
是不是有点可惜,是不是可以派上用处?
机遇,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在以往丰富的肝外科及肝移植工作基础上,在冥思苦想的过程中,樊嘉、周俭教授赢来了灵光乍现那一刻——
这两位患者同为O型血,切除的废弃肝组织占总肝量的25%-30%,足以保证患儿移植后对肝脏的需求。为什么不能就近取材,废物利用呢?
经过仔细权衡设计后,樊嘉、周俭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方案,即利用周女士手术中连带肿瘤一道切除下来的废弃的左肝,对患儿进行肝脏移植!
赶紧着手——肝外科团队首先向周女士作了详尽的情况说明。
经过慎重考虑,周女士表示自愿且无偿地捐献其术中废弃的左肝,表现出极大的爱心。
术前,医院伦理委员会所有委员一致认为供体捐献的废弃左半肝是正常医疗行为过程中产生的,手术不额外增加任何治疗费用和风险。供体完全出于人道主义和自愿,未受到任何外界压力和经济诱惑。
1月9日,樊嘉、周俭教授率领的肝外科团队顺利完成了肿瘤切除和肝脏移植手术,其间的手术难度和医生付出的辛苦难以用文字描述。
术后周女士恢复了健康,患儿也恢复得很理想,原本可能“废弃”的周女士多克左肝组织,成为患儿体内崭新的“生命枢纽”,一个孩子被挽救了,一个将要熄灭的生命之火被重新点燃,而且大放光芒。
樊嘉教授说,肝脏移植是拯救先天性或终末期肝病病人重要的治疗手段,由于我们国家移植供体严重短缺,每年大量的病人因不能得到供体而失去生命。利用因良性肿瘤行手术切除的废弃肝脏作为供体,为儿童或体型较小的病人行肝脏移植,可以开辟新的肝脏供体来源,有望造福更多的病人。
在一群思想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脑海中,时时刻刻在思考,不会放过一丝丝为病人谋福利的机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