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症外用方3个外敷小效方

时间:2021-12-30 14:02:10 来源:肝增生性结节

骨质增生是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以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痿软不利为特征。骨质增生是生理病理学名词,是人从小到老的生理变化过程的自然损耗和老化现象,是一种自然发展规律。但在生理和病理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病理状态,从而产生临床上的一系列疼痛症状,就成为骨质增生症。本病中老年人发病率比较高,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积液,活动不利,颈、腰、腿酸胀痛,不能久立,早期活动后减轻,劳动过多症状加剧,休息得缓。晚期病状不减,痿软无力,由于压迫神经,神经支配区域出现麻木不仁,时瘥时剧,并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寒冷下雨加重,得温稍好等。-----------------------------------------------------------------------------------

临床上,患者的X线片是确诊该病的主要依据,片示骨质密度减少或极度减少。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将骨钙质丧失25%,骨量小于5级,骨小梁面积小于18%均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西医认为该病的病因病理主要是钙离子代谢功能减退导致骨骼细胞的减少,造成骨质疏松。中医则认为是由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积劳,遭风寒湿邪所致。根据古人“肾主骨”的理论,以及脏腑相关学说,“肾虚则骨衰、肝虚则筋缩、脾虚则肌痿”,三者相互影响。它们的相互关系是:肾藏精、精生髓、髓长骨。肾对骨的生理、病理起着调控作用。肾主五液对骨髓、骨骼的滋养要通过肾对水液的调节以保持平衡。肾亏骨枯,脾亏肌痿,肝亏筋脉失养,筋肌骨失于调养,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三邪流注筋骼使经脉受阻,从而导致寒凝血瘀,最后产生骨质增生症。

(以上内容摘自:《骨质增生症的治疗与预防》作者:黎太祥成都军区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年第4期第-页)

骨质增生症是发生在骨与关节的增生性退行性病变。人到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高,肝肾之气衰退,精血不足,筋骨失养再加上反复劳损、外伤等诱因,容易引起增生。常见的颈椎肥大性脊椎病、腰椎肥大性脊椎病、骨关节病及跟骨骨刺等。现介绍几种外用方如下:1.生牡蛎40g,羌活、独活、苏木、红花各25g炮山甲10g,威灵仙20g,川牛膝、川芎、当归各12g。用法:先将醋g煮沸,而后将碾成粗末的上药加入醋内拌匀,再以文火煎之待

患处,三方均有较好疗效。

这四件事不要做,会损耗福报,果报太重!

原来这才是免疫力下降的原因(强烈推荐!)

司马懿: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着急(深度好文)

这一生,有这三个知己就够了

激励孩子的良言妙语(家长每天都说一说)

孩子小时候常跟这三类人睡觉,长大后会变得很优秀,是宝宝的福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mm.com/tjyy/1253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