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发生于胃、肠及胰腺,胰腺最为常见,原发于肝脏的非常少见,国内外仅有一些个案报道。
神经内分泌癌(PHNEC)也称类癌或嗜银细胞瘤,属于胺前体摄取脱羧系统肿瘤的范畴,是一种极为罕见、生长缓慢的上皮细胞性肿瘤,具有恶变倾向。肝脏是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转移的部位,而原发于肝脏者非常少见。PHNEC的来源一般认为起源于肝内毛细胆管的神经内分泌细胞(Kulchitsky细胞),或起源于肝内异位的胰腺或肾上腺组织。诊断神经内分泌癌必须严格满足两个条件:组织病理学证实为神经内分泌癌和无肝外原发病灶。
根据病理学特点分为三类(1)典型类癌,由一致的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排列而成,呈巢状、腺管状或菊花团样,细胞分化较好,核分裂象少。(2)不典型类癌,细胞分化程度中等,核大质少,少数异型性,核分裂象稍多。(3)小细胞癌,细胞分化差,核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肿瘤表现为低分化、中分化或者混合分化,肿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状、团状、不规则网状或者片状,核异型性明显,核有丝分裂可见。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Syn、CgA、CD56、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阳性染色,这是特异性较高的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对该病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PHNEC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多数患者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有右上腹胀痛不适、纳差、乏力等症状,患者通常不伴有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史,且AFP正常。该病预后较肝细胞肝癌好,转移至
骨及淋巴结较肺更常见。PHNEC发病率约占消化系各种类癌的0.2~2%,男女之比约为0.77:1,发病年龄多在8~83岁,平均年龄49.5岁。
PHNEC影像学表现仅有少量个案报道,复习文献,肝脏往往无肝硬化背景,CT多表现为肝脏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结节或不均质肿块,病灶内常有囊变或液化坏死区,动态增强后病变在动脉期厚壁不均匀强化,内壁不规则,门脉期持续强化,中心呈不规则无强化区。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更高信号影,提示部分囊变或坏死液化,DWI弥散受限为高信号,ADC值介于肝癌与肝良性肿瘤之间,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扫描为相对低信号,较小病灶实质部分可以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或中心坏死液化部分不强化。超生表现为肝实质内可见结节状肿物或包块,肿瘤多表现为强回声或高回声,肿物边界尚清楚,未见确切包膜,较大的肿瘤内部多伴有囊性改变,囊内透声好,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结节囊壁上血流信号丰富。PET或PET-CT表现为病灶内核素的浓集,不具有特异性。
①肝细胞肝癌:患者往往有肝炎、肝硬化病史,AFP阳性,动态增强早期多数肝细胞肝癌呈显著结节状或团块状强化,门脉期迅速下降为低密度或低信号,强化方式呈“快进快出”,可见假包膜。
②胆管细胞癌:病变胆管壁不规则增厚或形成结节、肿块影,管腔不规则狭窄或闭塞,病变近段肝内胆管扩张,胆管细胞癌增强早期轻度强化,延迟扫描持续强化,较典型的为“花环样”强化。
③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动态增强早期明显强化,门脉期病灶的密度或信号仍高于肝实质,约50%可见肿瘤中心星芒状疤痕。
④血管肉瘤:血管肉瘤也常表现为主灶结节型的肝内多发病灶,病灶内部极易出血是其特征,在T1WI上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时呈血管瘤样向心性强化,但不能完全充填,PHNEC在T1WI上少有高信号区,其动态增强特征也有助于鉴别。
⑤转移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研究表明,原发性较转移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有更明显的男性发病优势、单发、病灶较大,在分化程度、生长方式、坏死、瘤栓、核分级及核分裂相等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在影像学方面目前尚无关于两者鉴别的相关研究报道。
综上所述,PHNEC症状多不典型,常表现为巨块结节型富血供病灶,门脉期对比剂快速廓清,延迟期可见环形包膜强化。PHNEC作为一种罕见的肝肿瘤性病变,多数无症状或体检发现,部分患者无诱因中上腹持续胀痛,常无肝硬化、慢性肝炎病史,影像学检查在术前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CT及MRI在观察肿瘤形态、大小、位置、有无坏死及囊变、增强后强化幅度及方式及对周边临近结构的侵犯都有较大的优势,从而对准确判断肿瘤有较大的帮助。PHNEC与其他肝脏相关肿瘤在组织起源、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不尽相同。在诊断中紧密结合临床、影像及实验室检查,能够缩小鉴别诊断范围,减少误诊率。
参考文献:实用放射学杂志年2月第30卷第2期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