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CT病例学习

时间:2016-11-30 3:29:26 来源:肝增生性结节

一.全面了解CT下肝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较为常见的良性病变,但大多数人对它的临床表现、CT表现及治疗了解的不够全面,现结合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R.Patel教授发布的关于肝脏血管瘤的病例,现介绍如下。

病史:36岁女性患者,伴有呕吐,便秘。

影像表现:轴位CT可见肝右叶一直径约为6cm的类圆形低密度病变(箭头所示),增强扫描早期见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及延时期强化范围向中央扩展。本例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组织学来源多数认为来源于肝内胚胎性的血管错构芽,由于某种因素作用,引起瘤样增生。肿瘤质地柔软,呈暗红色,有包膜。鉴别诊断: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转移瘤;肝细胞癌;肝腺瘤。临床表现: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最常见的良性肿块;患者一般无症状,多数为偶然发现。常发现于30~50岁女性患者,常会伴有肝腺瘤。血管瘤的大小与数目和外源性雌激素及高雌激素水平有关。当雌激素水平下降时血管瘤通常会发生退化。局部症状可出现上腹包块,腹胀,嗳气,呕吐等。当出现巨大病灶(大于5cm)时,可出现炎症,病灶内出血,腹腔内出血或Kasabach-Merritt综合征。CT表现: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常为周围结节强化,延迟显像为向心性填充。这种表现是由于对比剂经过多血管通道填充病变。无强化区可能为瘢痕或者浆液性囊腔。大于3cm的海绵状血管瘤中央瘢痕通常是由于缺血或者出血。巨大病灶可出现不对称强化,这是由于区域的血栓形成。治疗:肝血管瘤大小一般是稳定的。巨大肿瘤(大于5cm)应该复查排除存在迅速增长。穿刺活检带来致命性的出血风险,并且对于诊断没有意义。无症状者对于介入治疗,风险要大于收效。即使存在症状患者,术后依旧会持续存在症状。因此明确诊断的意义重大。

二.肠系膜纤维瘤的CT表现

肠系膜纤维瘤是韧带样纤维瘤的一个类型,为肠系膜的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纤维组织增生和纤维肉瘤之间,有局部侵润性生长,侵袭和局部复发倾向,现结合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SyedSafiuddinHashmi的在ACR上的病例来对该病进行介绍。病史24岁女性,从高处坠落后持续性耻骨上疼痛2周。影像学检查及发现图1为增强CT示腹盆腔内巨大实性肿块,呈明显强化(黄色箭头),不与子宫(红色箭头)相连图2为增强CT,示肿块(黄色箭头)和左侧卵巢(红色箭头)之间可见边界清楚的脂肪组织图3为增强CT,示中腹部一巨大的边界清楚的肿块(箭头),并将结肠向周围压迫图4为增强CT,示肿块前方囊性变部分(箭头)图5为增强CT,示部分囊变的肿块(黄色箭头),不与子宫相连(红色箭头)图6为增强CT,肠系膜上动脉和上静脉位于肿块后部(箭头),表明该肿块很可能位于腹腔内图7为增强CT,可见网膜位于肿块前方(箭头),而且肿块边界不清,可能有网膜浸润或感染/炎症图8为增强CT,可见肿块内部前方见小的气体影(箭头),可能与感染或肠道浸润或造瘘有关诊断侵袭性纤维瘤病/肠系膜纤维瘤讨论肠系膜纤维瘤是韧带样纤维瘤的一个类型,为肠系膜的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纤维组织增生和纤维肉瘤之间,有局部侵润性生长,侵袭和局部复发倾向,但不远处转移,属交界性病变。腹部纤维瘤是罕见的良性纤维瘤,1~60岁均可发病,但多发于中青年,男女发病比例约为5:7。然而,这些肿瘤可能具有局部侵袭性,这使得在治疗时较困难,可能导致切除不完整,以及术后的复发。小肠系膜为最常发病部位,相邻肠段的肠壁一般不被侵犯,偶尔侵及肠壁、肠系膜根部及邻近器官,而结肠系膜、大网膜及后腹膜较少发病。可单发或多发。加德纳综合征患者中约20%的患者可合并有肠系膜纤维瘤。肠系膜纤维瘤可表现为腹腔内肿块或沿血管增殖,从而导致CT上的「螺纹」样改变或表现为血管周围组织增厚。肿瘤局部浸润周围的肠道和实质器官并不少见。CT上,这些病变密度与肌肉类似,较大的肿瘤可能因坏死而出现囊性改变。考虑到肿瘤复发和手术死亡率,影响该病预后的不良因素,包括肿瘤较大(大于10厘米)、形态多样、广泛浸润以及包裹肠道、输尿管和血管。硬纤维瘤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或两者的结合,根据患者的疾病程度。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以及放疗,或两者结合。由于该肿瘤没有外膜,且局部为浸润性生长,术中瘢痕影响或和周围组织界限难以确定,未必能达到R0切除,所以常规术后辅助放射性治疗。但仍具有极强的局部复发倾向。对于复发和不可切除者可以行抗激素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治疗。

三.经典胸部CT——从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拓展

自经典胸部CT之感染篇后,很多朋友给我留言让我讲述一下胸部基础方面的一些经典CT。但鉴于网络上已经有很多此方面的讲座,所以胸部CT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影像不在本文讨论之中。我的这些续篇适合呼吸、胸外、影像等专业的各位老师,特别是高年资医师。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随着大家对此病的认识,关于此病的报道近几年来逐渐增多。然而此病的影像学表现,可以说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无法超越的「经典」。见过一次之后,刻骨铭心、过目不忘。更有专家提出PLAM可以不用病理,仅靠影像学就可以诊断。话不多说,上图看吧。(以下病例均有病理证实)。第一例:女性,40岁,因反复咳嗽、呼吸困难3年入院。病程中曾经有咯血。在外院多次就诊,诊断为气胸。予以胸腔闭式引流及抗感染后好转。PLAM诊断突破点:育龄期女性+反复气胸(或乳糜胸)+双肺弥漫性囊腔影。如果印象不深刻,再来第二例:如果您觉得不过瘾,再来第三例:女性,36岁,因胸闷、胸痛1月入院。这下应该印象深刻了吧,可这仅仅是开始,如果您有一例这样的患者,就应该继续追踪下去。追踪(一)腹部CT:很多LAM患者合并肾血管肌脂瘤。比如第三例患者就合并有左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追踪(二)颅脑CT:成年女性结节性硬化症(TSC)患者LAM的发病率大约是30%~40%。男性和儿童TSC患者中几乎没有LAM的报道。TSC特征性的颅脑CT表现是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高密度钙化结节,大小不等,分布无规律。备注:如存在TSC,认为LAM与TSC(TSC-LAM)有关。如果没有TSC,可认为LAM是散发的。好的,以上是关于LAM本身的一点拓展。说到LAM,不得不想起另外一个病,那就是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X(PLCH)。先看病例:男性,28岁。第二例:男性,49岁。

以上两例是确诊的PLCH,先说一下PLCH的突破点:中青年男性+吸烟史+呼吸系统症状(或者中枢性尿崩)+双肺多发囊腔影。问题来了:PLAM和PLCH两者太像了,都会出现弥漫的囊状影,且都会出现气胸。怎么从影像学鉴别呢?专家们是这样说的:PLCH两肺囊状影与结节并存,囊腔有融合趋势,肺纤维化明显,形成所谓的「蜂窝肺」。同时肺内病灶以两中上肺为主,肋膈角处极少累及。而PLAM两肺囊状影分布广泛,肋膈角区也有。囊状影无明显融合,囊间肺组织基本正常,较少出现肺纤维化阴影及小结节影。可出现胸腔积液。









































好吃到爆长春美食名店
好吃到爆长春美食名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mm.com/tjyy/233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