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45结果与讨论nbsp肝脏多发巨

时间:2016-12-7 19:47:03 来源:肝增生性结节

CT增强表现:肝脏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及卵圆形囊性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光滑,部分病灶融合,病变密度均匀,CT值约20-35HU之间,肝右叶病灶内可见片条状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门静脉右支受推挤。

患者本次入院前1天因情绪激动突发腹胀、腹痛,难以耐受,伴恶心呕吐,神清,血压/70mmHg,查体腹膨隆,腹韧,全腹广泛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弱阳性,移动性浊音(+)。急予腹腔穿刺见不凝血。急行手术,术中探查:见腹腔内大量新鲜血性液体量约ml,吸净后见肝脏多发紫褐色结节样改变,以右半肝为重,最大直径约15cm,其中肝右叶一肿物表面有大小约3cm破裂出血口,有大量新鲜血液自破裂口涌出;阻断第一肝门后仔细探查见腔内有多发纤维条索,呈海绵样改变,停止阻断第一肝门后不断有新鲜血液涌出。

大体病理:送检肝表面呈多结节状,大部分紫红,少许灰黄,切面大部分暗红,蜂窝样,有血性液体流出,其中间11x9x5cm囊腔形成,内壁灰白,灰黄,粗糙,质硬,肿物局部纤维化、钙化。(如图1)镜下所见:肿瘤由大小不等互相交通的血管腔构成,内壁衬覆单层内皮细胞,腔壁纤维组织增生、增厚,伴玻璃样变性。

病理诊断:(右肝)海绵状血管瘤,间质内散在慢性炎细胞浸润,周边余肝组织局部汇管区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小胆管反应性增生伴纤维组织增生。(如图2)

图1图2

讨论:

肝血管瘤(hemangioma)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由胚芽错构而成,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女性多见,以单发居多,一般无包膜,切面呈囊状或筛孔状,故又称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常无任何症状,瘤体较大时可对周围脏器产生压迫症状。

典型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肿物,界清,有时可见浅分叶。平扫多呈均匀的稍低密度影,直径4cm以上者内部密度可不均匀,中心可见更低密度瘢痕组织,呈裂隙状、星芒状或不规则形,应为血窦内血栓机化与血窦间过度增生的显微组织共同形成。大血管瘤可出现中央瘢痕内囊变坏死,而钙化少见,仅占约2%。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样或片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渐相互融合并向内部验身、填充,呈“早出晚归”的强化特点。瘢痕不强化。较小病灶可见动脉期完全强化。肝血管瘤在MR平扫T2WI上可呈特征性的“灯泡征”。

本病例中肝脏多发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与典型血管瘤相差甚远,病灶表现为多发巨大囊性肿物,右叶病灶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基本未见强化。此征象罕见于血管瘤。肝血管瘤增强扫描后不强化有两种可能,一是病灶内纤维瘢痕组织丰富,甚至填满瘤灶,使得病灶无强化征象;二是血管瘤内瘢痕多发囊性变,囊腔内可以是血液,也可以是浆液,可有液液平面,增强不强化。本病例术后病理镜下虽见到纤维组织增厚伴玻璃样变性,证明含有不强化的成分,但病灶破裂出血,术中探查见大量新鲜血液,表明病灶血窦非常丰富,纤维成分含量相对较少,病灶脆性大,内部结构稳定性差。故笔者认为本病例整体不强化的原因应为二者综合所致,即瘤灶内瘢痕形成同时伴有瘢痕内多发巨大囊性变、钙化形成。多发巨大的囊腔占据了整个病灶,从而平扫表现为多发囊肿样改变。尽管囊腔内含有大量血液,由于纤维瘢痕的包裹,明显阻碍与血管瘤内的血窦的交换,故增强扫描表现为囊腔不强化。当病灶内纤维瘢痕组织填满整个病灶时,则病灶显示整体不强化。

本病例因其极罕见特殊的影像学表现,临床极易误诊。下面就其影像征象探讨其鉴别诊断。

肝脏多发囊性病灶的鉴别诊断:

肝囊肿:肝囊肿多见于女性,右叶较多,多发为主,大小1-10cm不等。本病例术前CT及超声均诊断为肝脏多发囊肿,二者难以鉴别。肝囊肿合并出血常见,但合并出血破裂者少见。且肝囊肿虽可有囊壁钙化,但罕有本病例中的片条样钙化。

囊性肝转移瘤:伴有原发肿瘤病史。常多发,大小不一,弥漫分布。囊性肝转移瘤密度低,常伴有间隔及壁结节。需要注意的是囊性肝转移瘤在MRI平扫TW2I亦可呈“灯泡征”表现。其增强后病灶呈轻度强化,有中心坏死者呈周边强化,与本病例不符。

肝内胆管囊腺瘤:好发于中年妇女,多为单发,体积大,表现为多房的低密度肿物,有分隔,可有壁结节,增强后分隔及壁结节强化,囊腔不强化。本病例为多发病灶,分隔不明显,未见壁结节。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专业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mm.com/tjyy/364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