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意在通过邀请结直肠癌方向专家学者,分别从结直肠癌筛查、影像学诊断和疗效评估、新辅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梳理,探讨学术前沿,分享实践经验,提高诊疗能力,最终推进我国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
今天的影像篇,我们邀请的是医院饶圣祥教授,概述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像诊断与治疗后评价。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概率大约为50%。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设备的不断发展和辅助/新辅助治疗的广泛应用,影像学检查已成为临床医生应对结直肠肝转移诊断、预测预后、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为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s)的规范化诊疗提供精准信息。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像学诊断
临床上,超声、CT和MRI都是结直肠癌肝转移常用的诊断方法,它们在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各具特色,优势、劣势各不相同。总体来说,对于体积较大、表现典型的肝转移瘤,各种影像学方法均能有效检出、诊断率相近;但对于病灶10mm或表现不典型者,各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极大。
01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结直肠癌肝转移较为经济实用的诊断方法,临床上常用于初筛或常规术后随访。常规超声检查的缺点是操作者依赖性较大,容易漏诊部分位于检查死角的病灶。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揭示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其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准确率高达91%,且对直径20mm的病灶,灵敏度依然高达95%[1]。
因此,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增加了超声造影,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高度疑似病例的推荐检查。其缺点是扫描范围小,只能观察其中一个或临近几个病灶,不能显示肝脏全貌。
02
增强CT检查
增强CT检查是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术前分期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其优点是扫描范围广,一次扫描可以很好地覆盖整个胸/腹/骨盆,对整个肝脏进行全面分析,能清楚显示每个病灶的主要特征,如大小、边缘、节段性空间分布,同时由于CT的高空间分辨率和各向同性成像,能实现高质量的多平面重建和3D容积再现,清楚显示病灶与血管和胆道结构的关系,且能模拟手术切除,计算余下肝脏的体积(图1A-B)。
但是增强CT对于病灶直径10mm或伴发脂肪肝的情况,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太理想,特别是经(辅助或新辅助)治疗后,患者肝脏可能出现脂肪样变,影响转移瘤的检出。
图1A
图1B
图1A-B:CT三维重建模拟肝右叶多发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计算肿瘤切除后剩余肝左叶体积。
03
MRI检查
目前,MRI是诊断与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最准确的方法,敏感性约为91.0%~97.0%。即使对于10mm的病变,仍具有很高的检出率。首先,MRI的高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敏感地发现与肝脏信号存在差异的结节或肿块;其次,多序列成像,如脂肪抑制序列将有效抑制脂肪信号(主要是脂肪肝)的影响,从而提高转移瘤的检出;最后,功能成像扩散加权序列(DWI)可提高诊断转移瘤的敏感性等(图2)[2]。
图2A
图2B
图2C
图2D
图2E
图2A-E:结肠癌肝左叶转移患者,增强CT(图2A)未见明确病灶,MRI各序列显示病灶,尤其扩散加权成像(图2E)病灶显示清晰。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拟行局部治疗的术前影像学评估首选MRI,中国指南没有完全认同,分析原因,可能考虑了患者配合程度、经济承受能力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
近年来,特异性MRI对比剂的应用日益引起人们儿童白癜风能治得好吗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