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燕凌教授微创团队应用微创肝切除技术成功治诊多位肝脏结节性增生患者,共同特点为年轻患者(20~25岁),病灶虽为良性,但靠近肝脏重要血管胆管结构,且在短期内呈现显著增长。对于此类患者,既要保证完整切除病灶,又要保护好肝脏重要结构及其功能,同时要保证手术的安全及最低的创伤。
陈教授带领团队充分结合精准肝脏外科技术理念,分别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技术、ICG荧光融合影像引导技术及循肝静脉技术,连续开展一系列复杂肝脏良性肿瘤切除手术,不断提升肝脏微创外科技术水平。
1、达芬奇机器人技术在微创复杂肝切除手术中具有优势
31岁的林女士,体检发现中肝肿物,术前诊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术中施行达芬奇机器人中肝肿瘤切除+胆囊切除术。患者肿瘤病灶位于肝左内叶及右前叶交界处,向脏面压迫胆囊床,紧靠第一肝门肝右前叶胆管及血管。陈燕凌教授团队充分应用机器人在肝门部血管的解剖、精细的缝合和稳定三维主刀视野方面的优势,仅用时15分钟完整地切除病灶,保留了肝脏重要血管胆管结构的完整性,术中出血仅50ml。患者术后第4天即康复出院,完美诠释了机器人微创手术的优势。2、ICG荧光融合影像引导是精准肝脏技术的升华
17岁的小林还是一个高中生,体检发现肝肿物1个月。术前检查发现中肝肿物8×6cm,肿瘤占据右肝前叶和左肝内叶深部,与右前叶肝蒂和中肝静脉关系紧密。陈教授团队采用ICG荧光融合影像引导腹腔镜技术成功完成中肝肿瘤切除手术。由于肿瘤位于肝脏深部,表面无法确定肿瘤边界,术中在ICG荧光的精准引导并配合术中超声,准确判定断肝平面,将紧贴肿瘤的重要血管及胆管逐一解剖分离,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肝组织,同时通过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极度程度的控制了断肝平面的出血,保证术野清晰,术中出血仅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28岁的蒋先生,发现肝脏肿物3个月。术前检查诊断左肝良性肿物,MR显示肿物大小约6cmx6cm,占据左肝外侧叶,肝肿物上方紧邻左肝静脉根部。由于术前诊断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术中完整保护左肝内叶的管道结构及尽可能保留健康肝脏组织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决定采用ICG荧光融合影像引导腹腔镜技术完成手术。术中借助超声导航及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引导技术,精准确定断肝平面,术中精细解剖并保护左肝内叶的Glisson系统及肝静脉,完整切除左肝外侧叶,术中阻断第一肝门15分钟,手术历时2小时,出血量仅20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3、循肝静脉是规则性肝切除技术的灵魂
23岁的王小姐,入职体检发现肝脏肿物。术前MR示肝脏肿物位于左肝内外叶交界处,大小7.5×7.0cm,由于肿瘤向肝脏右侧压迫生长,导致肿瘤紧贴左肝蒂及中肝静脉,为了保护中肝静脉,陈教授带领团队反复讨论,制定缜密手术方案,最终决定行“出肝血流预控制+循中肝静脉的规则性左半肝切除术”。术中通过超声确定中肝静脉走行后,采用CUSA、超声刀、电刀等多种能量工作平台,仔细解剖、全程显露中肝静脉,并保护中肝静脉主干;同时采取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减少可能来自肝静脉系统的肝断面出血。整个手术过程如行云流水,历时2小时,术中出血约ml,术后恢复非常顺利,无并发症出现,术后6天出院。
协和肝胆外科在陈燕凌教授带领下,不断创新发展,使肝胆胰手术更加微创化、精准化、安全化,目前已常态化开展肝脏肿瘤、胰腺肿瘤、胆管肿瘤及胆石症的微创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