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报告经诊治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的诊治过程,并结合国内外已发表文献,讨论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1.经诊治病例报告1例,2.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论文资料进行讨论(所纳入文献皆经过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发病特点:病因不明,患者无特定年龄分布,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2.首发症状:主要为上腹部胀痛不适,无特异性症状;3.诊断: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影像学检查在经典病例具有特异征象,具有相应参考意义。4.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外科治疗为首选。5.预后:预后不一,尚待大宗病例长期随访。结论:临床工作中需要提高对本病的综合认识,积极诊断和治疗,避免误诊,提高对本病的综合防治。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病例报告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HE)是一种好发于软组织及多器官的低度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及分化介于血管瘤和血管肉瘤之间,由WeissSM等于年首次报道[1],其中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于年由Ishak等首次报道[2]。目前国内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病例报道依然较少,且临床诊断困难,治疗缺乏统一标准。近期我院收治本病一例,特此报道,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总结诊断及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综合认识。
1.病例报告*
患者女,19岁。主诉“间歇性上腹胀痛一年,发现肝占位性病变一周”门诊收住我院。患者于入院前一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痛,向腰背部放射,每次持续约30分钟,休息或饮水后可缓解。无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未引起患者重视。入院前一周,患者无明显诱因上腹胀痛加重,伴发热,无嗳气、反酸,就诊于当地诊所行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腹痛有所减轻。为求进一步治疗,医院,腹部CT示:肝实质多发低密度占位;胸部CT未见异常;电子胃镜及电子结肠镜未见异常;体检发现乳房肿块并行手术切除,病理回报:纤维腺瘤。为求明确肝实质占位性质,门诊收住我院。
我院各项体液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乙肝抗原抗体(CMIA法)检测全阴性,丙肝病毒抗体(CMIA法)检测阴性;上腹部CT+增强示:肝实质多发低密度占位;超声示:肝右叶多发低回声肿物;PET/CT示:肝实质内多发类圆形密度减低灶,病灶呈异常高代谢,性质待定,考虑:1.肝内多发脓肿,2.肝内多发转移。
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标本大体:灰白色穿刺组织两条,长分别0.6cm、0.8cm,直径均为0.1cm;镜下所见:送检组织为一些增生的纤维,小血管丰富,其间可见大量梗死的细胞阴影,未见明确异形成分。为行腹腔镜下肝组织切除病理活检,由消化内科转入肿瘤外科,腹腔镜下肝组织切块大体观察:肝5、6段肿物灰黄不整型软组织两块,大小分别0.6*0.5*0.2cm、0.6*0.5*0.3cm;镜下所见:瘤组织由排列密集、紊乱的血管样结构组成,伴有广泛变性、坏死,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核肥大,染色质不均,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象,胞浆较丰富,粉染,与周围肝组织分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组织切缘伴有烧灼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K7(-,残留小胆管+),CK19(-,残留胆管上皮+),Herpar1(-,残留肝细胞+),SMA(间质弱+),CD34(+),CD31(+),FacterⅧ(+),Vimentin(弥漫+),CD10(+),Ki-67(index:10-15%);病理诊断:(肝脏5、6段)间叶源性肿瘤;结合临床、影像学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高度考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相关单位病理会诊镜下见:主见瘤细胞呈巢索样或散在分布,部分区域见血管样分化,细胞大小不一,胞浆嗜酸或淡染,并见空泡,胞核体大,单核或多核,核形不规整,染色质粗颗粒状,偶见核分裂像,间质富含胶原,伴粘液样变,瘤组织中见多灶性坏死及出血;免疫组化染色分析:CK7(+),Vimentin(+),VⅢ(+),CD31(+),CD34(+),CD10(+),SMA(+),Heppar-1(-),HMB45(-),CK20(-),CK19(-),CEA(-),EMA(-),D2-20(-),S-(-),Ki-67:10%-20%.会诊意见:肝脏符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患者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诊断明确,拟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因家属拒绝后续治疗,向家属说明病情后出院,嘱三月后我院门诊复查。出院后未行特殊治疗,三月及一年随访,患者上腹胀痛症状明显缓解,饮食睡眠大小便未见异常,体重无下降,医院CT示肝多发占位形态同前,未见明显扩散及进展。嘱定期复查,继续随访。
图1:CT示肝右叶多发低密度占位,性质不明。图2:肝组织切块病理活检(HE染色x倍)镜下所见:瘤组织由排列密集、紊乱的血管样结构组成,伴有广泛变性、坏死,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核肥大,染色质细,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象,胞浆较丰富,粉染,与周围肝组织分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组织切缘伴有烧灼变性。
2.讨论
EHE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3],可在全身各部位发生[4],绝大多数病人可在肝脏同时累及两叶,肝外常见累及至肺、腹膜、淋巴结以及骨等组织[5]。原发于肝脏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少见,该病女性发病高于男性,男女比例1:3[6],发病年龄从12岁至86岁不等,平均年龄约40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口服避孕药或妊娠、创伤或者病毒性肝炎[5][7][8]等有关。患者常于体检发现后就诊,少数患者临床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或隐痛,无特异性首发症状。
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比增强的程度与病灶的大小相关,而且CT和MRI对于同一病灶的强化程度也有所不同[7]。现有研究发现[4][9],早期肝包膜下结节生长逐渐融合成弥散型。目前的研究将HEH分为孤立性结节型、多发结节型和弥散型3类。孤立性结节因其影像表现与肝脏恶性肿瘤及转移癌表现极为相似,故较多发结节型和弥漫型的CT及MRI表现特征性差。典型病例病灶处可见肝包膜回缩征[10]、晕征及靶征[11]、病灶内有钙化。有研究发现[12],DWI(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很好的对应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而且平均ADC(表观扩散系数)值在HEH中较肝脏的其他恶性肿瘤类型中明显升高。超声、CT、MRI及PET/CT等其他影像学诊断方法也可协助该病的临床诊断。
因本病少见,且影像学表现形式多样,仅仅依靠影像学征象很难与肝脏其他疾病相鉴别,尤其在患者合并其他肿瘤性疾病时,由于该病影像学表现常类似肝脏转移性病灶,结合上述病例,使得年轻大夫不禁怀疑当地乳腺纤维腺瘤的病理诊断,这无疑造成该病诊治的南辕北辙。病理学及免疫组化为本病确诊手段,EHE镜下瘤细胞多排列密集且紊乱,呈条索状或巢索样分布,细胞形态多呈上皮样、梭形或不规则形,核型肥大不规整,染色质不均或粗颗粒状,瘤细胞胞浆丰富,呈嗜酸性,胞浆内常有含有红细胞的空泡,间质富含胶原,呈粘液样或玻璃样变性。免疫组织化学内皮细胞标志物以CD34、CD31、Vimentin阳性率最高[13]。
本病恶性度低,病程发展缓慢,有学者经过长期追踪,提出原发于肝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转移率为28%,且病死率较高[14]。Ishak等32例病例报告中,其中9例未经治疗,平均存活时间达到9.8年,发病后无干预措施亦能长期存活,目前尚不肯定该病是否具有自身免疫的作用。该病治疗尚无统一标准,由于本病多为肝内多发病灶,手术切除较困难,因此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可考虑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肝移植亦可作为治疗手段。单病灶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有研究认为抗血管新生药可作为对手术的补充治疗手段。放化疗亦有效果,有报道行放疗、化疗、手术切除三类治疗手段各1例,患者存活时间分别达3年、19年、15年。该病总体上手术切除或肝移植效果好于其他肝脏恶性肿瘤,且该病预后亦较其他肝脏恶性肿瘤为好。
临床工作中,由于该病发病率低,易误诊,在没有系统的检查前提下肿瘤性质难以确定,尤其在患者合并其他部位肿瘤时,极易将EHE误诊为转移性肿瘤,因而对消化内科及普外科医生无论从临床经验还是诊断思维方面,以及对影像科医生在该病特异征象的把握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在诊疗过程中,因本病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诊疗规范,应行积极的涉及普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的MDT及专家讨论,综合多学科意见,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精准的疾病干预举措,防止疾病干预过程中的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该病发病率低,我国尚缺乏大宗的病例报告,因而一旦发现该病,对患者进行积极持续定期的随访极其必要。临床上需要继续提高对本病的综合认识,积极诊断和治疗,避免误诊,加强对本病的综合防治。
*声明:本文中病例为作者在它院工作时所诊治的患者,本文的创作与发表已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病例资料已获得相关单位授权。
参考文献:
1.WsissSW.EnzingerFM.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avasculartumoroftenmistakenforacarcinoma[J].Cancer..50(5):p.-.
2.IshakKG.SesterhemIA.GoodmanZD,etal.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oftheliver:aclinicopathologicandfollow-upstudyof32cases[J].HumPathol,.15(9):p.-.
3.卢旺,张睿,姜红丽等.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报告[J].临床肝胆病杂志,,31(8):-.DOI:10./j.issn.1-..08..
4.钟继红,张敏敏.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3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1(7):-.DOI:10./j.issn.-X..07..
5.Zhou,L.,etal.,SpectrumofappearancesonCTandMRIof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J].BMCGastroenterol,.15:p.69.
6.刘权.彭卫军.王坚.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表现及征象分析[J].肿瘤影像学,,23,1:8-13.
7.王巍,郑丽丽,赵庆雪等.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J].中国实验诊断学,,(11):-.
8.陈骏,丁洁,贾支俊等.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27(3):-.DOI:10./j.issn.1-.2.03..
9.Gan,L.U.,etal.,TypicalCTandMRIsignsof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J].OncolLett,.11(3):p.-.
10.石双任.陈宏伟.陆志华.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30,12:1-.
11.孙淑杰.祚兴宇.赵新颜.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文献复习及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11.9:-.
12.Bruegel,M.,etal.,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findingsatCTandMRIincludingpreliminaryobservationsatdiffusion-weightedecho-planarimaging[J].AbdomImaging,2.36(4):p.-24
13.李楠.王湛博.孙国辉.刘迎娣.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34(1):37-39.
14.张莉.彭光明.郭元兴.等.肺并发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表现(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医学影像学杂志,,20,5:-.
本文版权所有,作者保留著作权。
赞赏